任见:博物教育学的价值和意义【原创】
2021-05-17 16:48:17
  • 0
  • 0
  • 8

博物教育学的价值和意义 【原创】

——在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首届理论与实践论坛的发言(节选)

任见

首先向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的专家和出席论坛的教授们表示敬意。

很受启发,很有感触。由于时间关系,我仅针对博物教育学的价值和意义谈三点看法。

第一,博物教育事业是一个新的教育视角、新的教育启蒙。

考察我们大汉民族的传统教育发现,它是统治者设计、统治者操作的,培养的目标是优秀的被统治者。在文化里也都是这么个特质,教育孩子是要求孩子听话,实际上家长在家里是个统治者,听话的孩子就是一个最好的被统治者。所以整个大教育行业是个“统治者培养被统治者”的教育,它是存在问题的,可能是根本上的问题。

作为家长培养的是听话的孩子,作为学校是培养的是听话的学生,整个社会要培养听话的人,所有的人都在“听话” ,没有个人意志,没有独立思考,产生的问题肯定要一直贯穿下去,所谓长治久安永不变色,其实统治者就是这个目的。

在教育上,学校一直是没有自主权的,包括招生,都由政府主导,高招办是政府的,不是学校的。学校招生其实是政府在招,政府在操作,学校只是派人去提取考试成绩档案而已。国家认为没有教育局不可以,但很多国家是没有教育局的。

博物教育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一个超越。为什么有自然缺失症、环境麻木症?为什么破坏环境不以为然?因为中华民族千百年的文化,是一个人际关系的文化,中国人不知道自己生活在环境中,只知道自己生活在人群中,文化呢,是个人群文化,重视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,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无所谓。所以外国人在局外他看得很清楚,说中国的学问是关系学,中国所有的学问,所有的国学都是人际关系学,人和环境没有关系。人和环境没有关系了,破坏环境、污染环境等严重问题产生了,心里不觉得难受。

博物教育学,不是一个回归,它是一个超越。让人们知道是生活在世界上,不仅仅是生活在人群中,眼光不能总在人群中这么狭隘,应该是在万物之中活着的,人生和万物是休戚相关的。博物教育学的理念,价值和意义正在于此。所以我说博物教育学是新的教育视角,而且是个启蒙的事业。

第二,博物教育学是舒放的教育,注重的是人性的舒展、智慧的造就。

应试教育是知识教育,知识和智慧不是一回事,知识是可以传授的,智慧不可以传授。知识是有外壳、有内涵的。教师的职责是帮助学生打破知识的外壳,让学生知道知识是什么。知识可以A传播给B,一个教师可以传播给50个学生、100个学生,但是智慧不可以,一个有智慧的教师,一个有智慧的人,是无法把智慧传播给他人的,因为智慧是个人体验的成果。

博物教育就是体验的和过程的教育,让孩子在体验中成长。所以博物教育不在于教授多少博物学的知识,一个孩子如果要学博物学,可以从幼儿园学起学到初中、高中、本科,甚至学到硕士、博士也学不完。而且传统博物学早就定型了,它是一个完整的学科,我们不能要求每一个孩子都来学这个学科,这个显然是无法做到的。

就是说,博物学知识是学不完的,而且不是所有的青少年都有学习需求的,但是,把丰富无比的博物学作为背景,顺应人类的好奇意识,强化被应试教育压抑和抹杀的自信能力,在博物学里成长,造就智慧人生,任何孩子都是需要的,所以博物教育学是人生成长之学。

第三,继续引申,博物教育学是顺应人的成长的事业。

世间万物充满无尽无穷的丰富度,而且是有趣味的。首先博物教育和狭隘的人际关系相比,非常广阔、深邃。因为博物教育太深远、太厚重、太多趣味,所以特别契合人类的好奇意识,尤其是孩子,充满了好奇心,特别契合。再一个是博物教育学重视过程,重视体验,重在孩子们的成长,通过趣味过程的参与,通过持续性的博物体验,让孩子产生自信,做到自如,达到人性的舒展和舒放,这是传统学校教育做不到的。因为在学校,要求的是整齐,要求手背在后面,要求把书打开到100页,要求的是标准答案,你不能超出已经规定过的答案。

在僵死的教育中,所有问题都有标准答案,学生不能有自己的思考,不能有自己的看法、观点,这种教育对孩子成长是非常不利的,对孩子自我存在感的打击是非常严重的,最后他会失掉自我,真的成为一个听话的被统治者,雅称“什么主义事业接班人” ,也就是刘教授刚才所讲的“干活的人”。

博物教育不存在标准答案问题,博物教育是体验之学,人生成长之学,孩子从走进博物馆、自然学堂博物教室,从开始,涉及到的教和学,都是以孩子为主,让孩子们来做,让他从“不敢”慢慢走到“自信”、“自如”,自然开心地成长。

新的视角、舒放人性、顺应成长,这就是博物教育学的价值和意义。


 
最新文章
相关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