任见:丝绸里的华夏文化情采
2018-06-15 12:15:10
  • 0
  • 0
  • 34

丝绸里的华夏文化情采【原创】

任 见

人要穿衣。保暖,装饰。

古伊甸园,用树叶。后来的人用皮革、毛料。

皮革、毛料服饰,背后是血腥的杀戮和掠夺。生性善良的人则选择麻或丝绸。

从蚕桑到丝绸,完全基于自然,种桑——采桑——养蚕——抽丝——纺织——缝纫,形成一个良性的生态链条。

这个独特的链条几乎不需要使用任何破坏性的工具与动作。妇女、儿童都可参与,昼出耕田夜绩麻,村庄儿女各当家,美好,温柔,动人。

植物养育了蚕,蚕完成自己的生命周期之后,留下了丝,人的参与,使丝获得新的生机。这个过程远离厮杀与鲜血、有着宜人的生命体温,是农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
昆虫、植物和人工,三者完美组合,结晶物是美丽的丝绸。

任见先生大致梳理了一下,没有一种织品,其迷人之美超过丝绸。

想象一下吧,丝绸与美女香艳的肉体之间的微妙关系。

织为云外秋雁行,染作江南春水色。异彩奇纹相隐映,转侧看花花不定。

金丝蹙雾红衫薄,银蔓垂花紫带长。鸳鸯绣带抛何处,孔雀罗衫付阿谁。罗衫叶叶绣重重,金凤银鹅各一丛。罗襦宝带为君解,燕歌赵舞为君开……

赤裸的肌肤邂逅丝绸,将是何等的惊喜与快乐。内心最隐秘的情绪被挑逗起来,沉睡的欲望被唤醒开来。

来自于自然的丝绸,让躯体在某种意义上回归自然与本性。女性抚摸丝绸,仿佛在抚摸自己的第二层皮肤。

丝绸是女性的,其特质与女性的情感基因天然契合。爱,抒情,软细如水,珍珠般光洁,月光样清丽,欲藏还张的幽思,欲说还休的婉约,当然,还有轻薄豪放的袒胸衣,超级惹眼的石榴裙,灯斜照,酒半醺……

只可惜,美丽从来难长久。女人是蚕,蚕也是女人,因柔而娇,因丽而贵,然所谓娇贵,总伴随劫难,为红颜薄命作注。

丝绸在中国历史文化中,历来受人喜欢,如同美人,历来不缺人爱。只是,娇贵的丝绸包裹的娇贵的躯体,在极度惊艳之后,留下的,往往是哀愁,是伤感,无穷无尽,无边无垠。

不管怎么说,华夏文明的脉搏,主流仍然是飘逸灵动。

飘逸灵动,是中国神仙的风采。其形也,翩若惊鸿,婉若游龙,荣曜秋菊,华茂春松。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,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。

中国神仙的服饰一定是丝绸做成的。只有丝绸才可成就飘逸灵动,让神仙们高立云头、御风而行。

丝绸服饰,其飘逸灵动,最适合中国人的个性与气质追求,无论是中国人的思想升华,还是中国人的精神着陆,根源都在蚕儿的这一根丝上。

数千年中国人,尘世重负,世世代代难以解脱,神仙轻灵,祖祖辈辈奉为愿景。

轻松快意、了无拖累的生活,是民族心性的取向。纤细的蚕丝,千百年来或强或弱地跳动着,在某种性质上成为华夏文明的脉博。

丝亦物,丝非物。一个民族,一种文明,几千年,一根丝。

丝,颤动着文化的回音呢。

作者简介:任见,有《中国宫城建筑文化论析》《巫文化诠讲录》《帝都传奇》(10卷)《三代演义》(4卷)《浪漫国度》(6卷)《封建西欧》(2卷)《见识法国大GM》《刘禹锡传》《白居易传》《刘秀传》《曹操传》《中原移民史话》《丝路密码》(2卷)等70余种3000余万字,在美、德等媒体开设过文化专栏,曾有院线公映电影及供央视电视剧,另有大量书画、雕塑、建筑评论等。

 
最新文章
相关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