任见:直奔“终点”,焉能不短?
2018-10-30 12:00:25
  • 0
  • 0
  • 46

任见:直奔“终点”,焉能不短?【原创】

本人以前写过一批古人传记,由于过程辛苦,所以总是记得书中的事情和场面,以及风景。

在《刘禹锡传》中,刘禹锡八九岁的时候去杼山妙喜寺拜访老僧皎然,在《白居易传》中,白居易在周至县扶贫时亲近土地的经历,以及他丁忧三载的渭滨乡居岁月,常常跃然来到眼前,无形中觉得,隋唐时期人的寿命比今天长啊。

若从统计学的角度研究,取得结论,当然不是这样。我指的是“感觉”,人在所有生物中,是最懂得感觉的。

人生是一个过程。隋唐时代相对于今天比较落后,没有快捷的交通,没有闪电般的通讯,没有生活中的一切快速加工设备,所有的生活方式都是缓慢的,所有的事项都是“从容进行”的,人生这个“过程”被拉长了,感觉漫长而实在。

而今先进的科学技术作用于人的生活的方方面面,先进的科学技术的本质是“消灭过程” 。你想从燕京去洛阳,这么远的距离,隋唐时期要走数月时间,若一边走一边打工,路上再娶个媳妇,那就更没长短了。今天乘火车,数小时完结,漫长的有趣的过程被“消灭”了,据说还有奇葩的人在弄北平到沪上的极快铁路,眨眼之际,到了。过程被消灭净尽,属于你的时间长度没有了,而且还攫取走了你的财富——路费,即运输“你的肉体”的高额费用。

谁不承认人生是个过程呢?这已经是共识了。或者可以说,人生是由千千万万的“过程”累加起来变长的。人的生命体验是对“过程”的“感觉”,所谓“先进”的东西在千方百计地消灭所有人的人生中的所有的过程,好让人快速奔赴终点。所有过程都被它以各种方式消灭,再也不能感觉到过程,总体的人生还有长度吗?

因此说,我们今天的人,从理论上讲比古代的人长寿了,实质上,与古代的人相比,我们的人生是短暂的,可怜的。

过程哲学的创始者,英裔美籍学者阿弗烈•诺夫•怀特海德先生就认为,“过程”是一切的根本,现实就是过程。过程,承继的是过去,立足的是现在,面向的是未来。

为什么过程是根本?自然机体是活的,生命只有赋予生成、创造、目的、享受等内涵,才有意义。

过程的命题,包括多方面的内容,既是内在的,又是外在的,既是主观的,又是客观的,既是宏大的,又是细微的,但所有这些又都是统一的,是一个过程的不同方面。

世界是一个有机整体,说的就是万物内在相关,而现实这个过程,是世界藉以构成的终极事物。“机体”和“过程”是密不可分的,它们以双重方式相关:现实事物是一个非静止的机体,它是一种“生成过程” ;每一个现实体可以描述为一个机体的过程,都是其后继阶段走向完善的现实基础。

那么,二元对立,诸如“主体、客体”“精神、物质”“概念、实体”“上帝、世界”的二元划分,都是分离的和僵死的,即便声言“此中有彼,彼中有此”也是幼稚的,简单化的。

过程是机体的探险。宇宙的进化和文明的进步必须有探险,保守的力量是和宇宙的本质相抵触的。探险,也指观念的探险,是某些先进观念在丰富人类文明进程中所产生的积极影响,是对新的完美的追求。没有观念探险,文明就会衰败。

一切事件都包含着无数可能性,当我们把过去的分散的东西融入未来的统一体之中时,就会产生“新的”东西,这就是“创造” 。创造和潜力密切相关,创造性就是潜力的实现。

好,现在讨论到我们的要点了:机体在“过程”中,是艺术的和享受的。

在“过程”之中,所有机体都是以享受为特征的,以享受为事物内在的价值,成为现实的就是成为享受的。享受“过程”还具有更加广泛的意蕴,它是多种“大”存在中的一种“小”存在的自我享受,以及一种基于多种成分而产生的存在的自我享受。

享受过程也是审美过程,因而“过程”是真、美、历险、艺术、平和等等,是构成文明的不可或缺的因素。

可是,我们落入一个凡事直奔终点的时代了,“过程”被扼杀,机体的“体验” 、“探险” 、“享受” 、“审美”被消灭,人的脾性也给改造了,使用手机阅读文章,快速地“点击” 、“扒拉” ,一目十行仍嫌慢,一目十屏略过瘾,视频太长也不耐心,过会儿得杵一下“快进” 。

刘禹锡八九岁步行去妙喜寺访问老僧,皎然和灵澈两人在寺院后门内泡好香茶等待,小梦得还把路上所得诗句奉上请两位上人点评。白居易在周至县折腰充吏,心中不快,整天邀诗文相好者嬉戏游玩,醉酒调笑,竟弄出马嵬坡纪事《长恨歌》 ,声誉拔起,连京师歌妓也以能吟白学士新歌为出台加价的理由。

如今之世,哪里有这些趣味啊?究其原委,是今人以歼除“过程”为能事。直奔“终点” ,人生何短?

作者简介:任见,著有《西欧史传》(6卷)《重新认识十字军》《中国宫城建筑文化论析》《巫文化诠讲录》《帝都传奇》(10卷)《丝路密码》(2卷)等约80种3000余万字,在美、德等媒体开设过文化专栏,曾有院线公映电影及供央视电视剧,另有大量书画、雕塑、建筑、摄影、园景、博物评论等。 


 
最新文章
相关阅读